101藝術新聞  /  音樂

每每文化、藝術之第一手最新消息、精彩新聞全部一手為你源源送上,務求令各位不會錯失任何一個文化藝術事發的見證人!

特約藝訊 | 2021-12-15 11:28:06 | 分享到

藝術科技│陳璧沁:「實時串流讓演奏家更多創意」

  疫情高峰期下,音樂演奏廳內寂靜無聲,網絡世界卻搖身一變成為虛擬「舞台」,音樂愛好者進行各式各樣的實時表演,好不熱鬧。曾在虛擬「舞台」表演的流行音樂創作人坦言,要做好表演,製作人必須知道要有軟件齊備的音嚮系統及實時串流的網絡配套。面對「藝術科技」器材齊備的東九文化中心將於2023年啟用,胡琴演奏家期待高科技的協助下,令科技成為「表達自己的工具」;而音樂創作人認為任何創作人較過去需要更「天馬行空」,莫浪費科技。

  新冠肺炎出現後,香港人的生活與習慣被迫作出180度的轉變,虛擬世界頓成眾人與親朋、工作、學校,甚至消閒娛樂「接軌」的重要渠道,音樂創作人嚴勵行更發現,網絡「舞台」一炮而紅,舉凡任何音樂愛好者都利用這「舞台」進行錄播甚或實時表演。不過,他覺得質素參差,撇除音樂質素外,普遍出現的問題是製作人低估了這「舞台」需要事前的策劃,如訊息傳輸的特別配置、視覺的效果等。

  胡琴演奏家陳璧沁在疫情期間,獲康文署邀請在網絡「舞台」上舉行表演。在摸石過河的前提下,她獲得同是音樂人的未婚夫嚴勵行幫助,開展了個人首個網絡音樂會。經驗累積下,陳璧沁認為要進行一場網絡音樂表演,當中有多個問題要解決,包括攝影機數量及拍攝角度與演奏時間的長度,還有一般人忽視的但對表演者尤為重要的是音嚮系統「我與其他演奏者在台上表演時,彼此都沒有帶耳機,我們在合作上會出現問題」陳璧沁說。

  在網上進行音樂表演,陳璧沁未遇上「塞車」問題,因為協助她的嚴勵行(圖下)早已知悉,現時不少網絡表演者出現的「起格仔」、訊息延誤等聲畫不一致的問題,是他們沒有設立專線的網速以便進行暢順的實時串流,相反,令陳璧沁感到驚訝的是,透過網絡可讓音樂家分享自己的作品,或跟不同國籍的音樂家進行跨地域的創作交流,這串流令她更感興奮。但是,她覺得網絡表演始終不能取締實體表演,「對表演者而言,一定需要觀眾,因為觀眾的反應會好直接影響表演者的表演,觀眾的反應越熱烈,表演者的表演就越投入,就越能夠做到有感染力」。

  在表演藝術中,共時性(Synchronicity)是關鍵詞,當中有一股無形的力量連繫着台上的表演者與觀眾的呼吸與脈搏,當康文署斥資在管轄下的表演場地增添當代表演藝術界的科技器材,2023年啟用的東九文化中心更擁有最齊備的科技器材包括實時串流技術、沉浸式音嚮系統、製造強勁視覺效果的媒體伺服器等,靜待藝術工作者運用,嚴勵行形容「完全100%興奮」,陳璧沁雀躍之情更即時發揮創意「如何將樂器(胡琴)變成另一種聲音,將音色變得好奇怪,我覺得會好好玩」,更設想舞台上自己跟另外4個的「自己」一起演奏,心裏總想東九文化中心落成後,「創作上就可以更多可能和創意,藝術家越更好利用硬件」,令科技成為「表達自己的工具」。嚴勵行認同之餘,認為創作人需要更「天馬行空,多過現在一萬倍,那些科技才可以用得着。」

  對於場地器材的質量及網絡的設備,他認為同樣重要,要達致尊業的水平,在高科技的世代中,製作人及表演場地營運者更需要明白,要製作一個網絡實時連線的表演藝術項目,背後有其專業的網絡運作及拍攝模式,「不要以為一部手提電話就可以搞得掂」,鑑於觀賞網絡實時表演已成為不少人的習慣,嚴勵行認為這已經成為缺一不可的表演藝術附屬設備,好讓無法成功購票的觀眾仍可透過網絡享受表演。

  面對內地早已創作「藝術科技」製作,而香港的步伐稍遜,嚴勵行認為無須感到奇怪,因為這跟內地文化有關之餘,亦跟香港人不願意電子化有關,他覺得在無計可施下,唯有「提供多些證據讓人看。做音樂的,就做更多有質素的音樂」,往後,「藝術科技」自可成為新的一種藝術範疇。

101newsPhoto 受訪者提供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