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B8%AF%E4%BA%BA%E5%AD%97%E8%AC%9B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想念之書‧遙遠之詩 ——記文學館「想念書 —— 詩歌音樂會」

黃潤宇 | 2015-08-31 13:24:30 | 分享到

  【港人字講:黃潤宇】對於身邊大多寫詩的朋友或師長來說,書不僅佔去了房間的大多空間,更是佔據了生活的絕大部分。買書、藏書、以詩與書(或寫書的人)對話,也可算稀鬆平常。曾讀過安妮‧弗朗索瓦寫的《讀書年代——帶上所有的書回巴黎》,印象書中有一日,在她滿當當全都是書的二樓,地板忽然塌陷了,所有的書櫃跟著紛紛墜下,藏書灑滿地。而身邊的這些與書無法分割的人們,有時也會擔心他們家的地板哪天突然就裂成一道黑洞。

  如是愛書者,必然想著要為書做些什麼。香港文學館於今年舉辦文學季,其題目便是「書在人在」,有決絕之意,仿佛是要握著拳頭給書一個不成文的承諾;文學季尾,亦在牛棚開展詩歌多媒體表演「想念書 —— 詩歌音樂會」。活動邀請了香港、台灣一眾詩人,串聯本地樂隊迷你噪音的音樂朗讀詩歌,選詩又大都是面對另一本書、一首詩或一位作者而作,是告白也是自白。

  詩歌在實驗中逐漸衍生。詩會未開始,活動的籌辦人亦是參與者——詩人鄧小樺介紹了活動的「無序」:詩人朗讀的次序由前日抽籤決定;活動無主持人亦無複雜流程,詩人可根據音樂和環境作最大限度的自由發揮;樂隊更是橫坐於梁上,酒酣之下將音樂的實驗性粘附在讀出的詩歌上(橫樑與地上的空間距離,也是這種交付感的營造者之一)。在讀詩過程中,詩人們也以自己的節奏,或許正是寫作時的節奏和語調,對詩歌的闡述再闡述,再置回當下 的語境,譬如鄧小樺寄情於書卻仍富邏輯;陳滅面對將書本邊緣化的時代有著極端的諷喻和憤怒;周漢輝的仿詩與致敬之詩,皆帶著不同的詩意在城市各個角落遊走;楊佳嫻在學院逃開主流的長廊上為文學而漂難……詩人們的聲音(不僅是外部的,還有內部作出的聲音)在 實驗之中也有所改變了:劉偉成似要與節奏割裂開來的堅硬明快;飲江叔叔親切淺近的聲音,卻有令聽眾近乎失語的力量;廖偉棠乾脆的嗓音裡卻透著吟遊中層層疊疊的樂音;唱作人 Natalie Yuen 也在尤細的聲線裡傳達著周耀輝歌詞裡掩藏在血管中的巨大。

  詩的意味太多,大多時候並不能透過一次朗誦而達到對一首詩最深層的闡釋,又或許這些闡釋也並無必要。然而難得的是一個週末午後,愛書的人、讀書的人聚在不算寬敞的場地裡,以詩向書表白,為曾經投映在自己身上的遙遠的文學微笑。台灣詩人楊佳嫻在讀詩前分享道:曾有一屆台北詩歌節,詩人們策劃了「詩歌接力馬拉松」活動——在寒冷的冬季台北, 詩人們紛紛到來並且接力讀詩七小時,帳幕燭光微小,然而卻迸發著詩歌的熱量,令人動容。分享時我意外想起兩年前的西九自由野,文學館在海濱搭建的帳篷被風吹得搖來晃去,到傍晚時更下起雨來,詩人和樂手們也就是在這樣的風雨和寒冷中坦然唸詩的,似乎外界不管發生著什麼巨大變故,文學始終是這些愛書、愛詩人們尚可搭乘的船隻。

當然,是次活動除了特別邀請的詩人讀詩之外,席中也有青年書寫者自發上前讀詩,讀著或為書所寫、或為內心狀態所作的詩歌,聲音清脆又堅定,只是接龍熱力似乎不及想象中的台北,詩人們或還是略有生澀地面對自己的聲音——但這層隔膜或也會漸漸被自己的聲音化解消失。

  西九與牛棚,綿密的雨水從街燈光線中滑下來,像是詩人們前夜特地去天上捻來的針, 如今又打在自己身上。圍觀的人看起來覺得痛,熱愛浪漫的人卻多願意把自己剖開在這針雨 底下,一會兒像雪,一會兒蒸騰。【101】

按編者:活動圖片來自香港文學生活館。

個人簡介:
黃潤宇,詩人,青年寫作者。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