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從個人之病到社會之病──讀淮遠〈病中記〉

馮顥筠 | 2016-08-29 11:50:54 | 分享到

   【港人字講:馮顥筠】病塌上的困惑痛苦容易走向極端,要不思想混沌、迷惘;要不感覺異常敏銳。淮遠的〈病中記〉傾向後者,記個人病患之苦,又記社會之病。

  此詩分為六節,跳接跨度大,除第五節外,每一節的首行節奏重複,句式相同,而且詞性一致,諧協感強,結構緊密,形成整全的肌理。

  詩人在首節已作破題,「我」的膝蓋骨不知何時被剔掉,而且原因不明,「像昨日我的舌頭/像明日我的/甚麼」,以「膝蓋骨」及「舌頭」隱喻,暗示「我」在過去已失去表達意見、說話的能力,如今同樣無故喪失穩固地站立的能力,甚至關乎尊嚴。而且「我」的將來存在隱憂,擔心相似的事情再度發生,隨時被剝奪原有的基本權利。由此帶出「我」的不安,同時滲入「我」的主觀意識以開展全詩。以「我」這位病人為敘事者,邀請讀者一同感受,由「我聽見」到 「我看見」,以及「我」的感受等均像內心獨白般道出見聞,可見「我」的感覺非常敏銳。

一種不完整的恐懼

  表面上全詩跟著順序的時間發展,由清晨到日午、下午、黃昏再返回清晨,時間的推移與「我」的心理變化交織,層層遞進。時間與空間的變化散佈於每一詩節,配合不同的情緒以加強整個詩篇的張力。詩中無一行明確交代「我」所處的空間,只能從字裡行間發現「我」曾在家,曾到處找醫生,或陷入自我意識之中。模糊的空間設置暗示不同語境中的模稜不定,產生張力及多種解讀的可能。

  第二節的「我」進入超現實的狀態,充滿不完整的意象群,如「傷口」、折了一段的脈管及「破船」。這同樣暗示「我」的不完整──身上的缺口,「血水」出現了兩次,兩者之間的跳接成了重要的呼應。傷口正滲出血水,而「破船」又滲進血水,這樣一出一進是外在的牽引還是內在的無力?「破船」象徵沉沒的可能,意義延展到此船彷彿承載了「我」的希望與信念,甚至是與生俱來的能力,這恐怕與「我」的膝蓋骨一樣,終究被外力剝奪。而「屋漏」與沒有關好的水龍頭的延伸義是「我」居住環境的情況,只有房屋之間的距離接近,或是間隔牆單薄才可聽到由鄰居發出的微弱聲音,這牽涉社會的房屋設計問題。

  面對種種的殘缺與害怕,「我」陷入了近乎意識流的狀態,由遠至近的流動更顯危機的逼近。「馬戲團」、「表演」及「走索人」同是被觀看的對象,形成獨特的意象群,與其他意象群構成張力。「淚」的出現不但令「走索人」失去平衡,而且成為「我」由觀看者逆轉為被觀看者的中介物。「我看見自己/變成世界/最大的一滴淚」,焦點自「走索人」轉移到「我」身上。「淚」是「像氣球般/空心」及「像氣球般/膨脹」,此處成了悖論,顛覆了眼淚的一般形象──實在及水狀,並且產生感染力,令人聯想這滴淚不斷擴大、轉變、不由自主地移動,而且一刺即破。「一隻螞蟻/遠遠走過來/在我身旁/不斷/兜圈子」,「我」被「螞蟻」監視及盤算著。最後牠竟向「我」張開鋒利的門牙,這段意識流以「……」作結,「我」似乎不敢再想,害怕被襲擊,由此營造緊張的氣氛,帶動讀者的情緒。

  恐懼驅使「我」尋求幫助,「醫生」成了重要的拯救者,可是「我」在惶惑應找內科還是外科,此隱喻暗示「我」思考到此病是內在的個人問題還是外在的社會問題。在尋找協助的過程中,「我」得到一連串荒謬的回應,詩人連續使用七個引號表達回答者的說話,進一步加強尋求協助的無果,「我」的失望及無力感更顯震撼。這樣嚴重的情況竟然沒有醫生能施以援手,詩人藉此表達社會的冷漠及不完善的制度。

  最後一節是整首詩的重點所在,詩人表達「我」經過一切的心理反應及意識的流動後,發現身邊一切不完整的事情已完成,如「鄰家的屋漏/已經補好/水龍頭/都給關掉了」,唯獨自己「愈來愈/累」,此處的跨行、對照更能凸顯「我」的「累」,可謂身心疲累。由無故失去膝蓋骨開始,難過莫名;到得知身邊不完整的事情出現,身體亦隱含缺失,就此害怕不已;繼而陷入自己的意識之中,危機湧現,急得想哭;「我」感到強烈的無主及徬徨;加上尋求協助不果,更感失望。這一連串複雜的情緒變化,加上時空的跳躍及不同性質的意象群衝突與調和,構成張力,豐富了整首詩的意涵。

  詩的最後九行寫出個人的內心深處的感受,意味深長。對於「人家用膝蓋做的事」,如站立、走路或尊嚴的象徵,「我都不能/我都不能了」,重複兩次更顯其失望。無法抗拒、「碰開醜惡的東西/碰開世界」,而張開「肘子」是保護自己的方法,最後「甚至/屈膝跪下」「我」都不能做到,連沒有尊嚴或表示謙卑也無法完成。

2016年5月14日 淮遠公開讀詩

個人之病如同社會之病

  本詩以病為主題,可是詩中沒有交代「我」病患的原因,亦沒有病歷,這是實際上的病還是心病?從詩人的主觀意識出發,配合詩中的意象群的象徵與佈局,可延展出更多的詮釋空間。

  如第一節由具攻擊性的物件組成的意象群──「餐刀」、「刺刀」及「手術刀」,其鋒利程度層層遞進,象徵「我」受威脅或受傷的程度愈來愈嚴重,「我」發表意見的能力經已失去,現在連立足於社會或是個人尊嚴也被剝奪,不論是受到哪種刀的攻擊,也是受外力的干預以致失去自身的能力,而且彷彿將「我」的人生切割,緊接其後出現的是「傷口」、「血水」。以利器把現實人生切開的意象與呈現血淋淋的「人生切片」(tranche de vie) 相似,正反映社會與人生的病態 (註1)。不過「我」對社會沒有貶抑或直接批判,只是客觀描繪患病的「我」,從而指向深層意義的社會問題,這是淮遠高明之處。此外,他在第 三節以「又大又鋒利的/鉗子一樣的/兩隻門牙」來形容「螞蟻」,可見詩人奇特的聯想作意象,加強張力,同時反映准遠有強烈的反「既定美感」傾向 (註2)。

  將〈病中記〉置於創作的時代中,有更多的解讀可能。此詩寫於1971年,七十年代的香港充滿自我表達的熱烈追求,加上當時學界正爭取中文享有官方語言地位的社會運動。淮遠當年也有參與「中文運動」(註3),而且對政府有反叛的意識 (註4),十九歲的他在成長階段便面對「破船」的出現,個人的病由此起,同時他的病亦由社會牽引。【101】

(註1)張漢良:〈分析羅門的一首都市詩〉,載孟樊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新詩批評卷》 (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頁442。

(註2)關夢南、葉輝編:《香港新詩選讀》(香港:風雅出版社,2002年),頁151。

(註3)「思想上的衝擊可以說是七零年,七十年代初期,那時參加刊物,去示威等」,載杜家祁:〈寫詩的准遠和創建學院──准遠訪問錄〉,《香港文學》第308期(2010年8月),頁87。

(註4)「對政府的反叛意識是從《70年代》開始,也就是『中文運動』的時候」,同註 3,頁89。

作者簡介:馮顥筠,嶺南大學中文文學碩士生。喜文字之美,愛文學之真。

相片由編輯提供


101 藝術新聞網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新聞網站意見和立場。

附錄:淮遠〈病中記〉

靜靜的清晨
我很難過
我的膝蓋骨
相依了十九年的
膝蓋骨
不知道甚麼時候
也不知道
是給一把餐刀?
刺刀?
手術刀?
剔掉了
像昨日我的舌頭
像明日我的
甚麼
靜靜的日午
我很害怕
我聽見
我的傷口
正在不停滲出
血水
我聽見
鄰家兩口兒
又在埋怨
昨夜的屋漏
我聽見隔壁廚房裏的水龍頭
還沒有關好
我聽見
草根下一隻
蟋蟀的聲音
我聽見
我的脈管
給人家
折了一段下來
做成一根
蘆笛
我聽見
荻草間的
秋歌
我聽見
血水
滲進一隻
破船
靜靜的下午
我很想哭
我看見
馬戲團的海報
我看見
很多很多人
排隊買票
我看見
表演開始
我看見
一滴莫名的淚
像鳥糞般
自走索人的眼睛
打在他的一隻腳上
我看見他
因此失去平衡
在觀眾的驚呼中
掉了下來
我看見自己
變成世界
最大的一滴淚
而且,像氣球般
空心
而且,像氣球般
膨脹
我看見
一隻螞蟻
遠遠走過來
在我身旁
不斷
兜圈子
然後,張開
又大又鋒利的
鉗子一樣的
兩隻門牙……
靜靜的黃昏
我很無主
想找個醫生
看看
又不知道
該找外科
還是
內科?
又不知道
該往哪兒去
找?
「醫生下班了」
「醫生沒空」
「醫生出診去了」
「醫生幫不上忙」
「醫生請了假」
「醫生沒有上班」
「醫生病了」
窗外,有一片雲
在浮動……
靜靜的清晨
我很疲倦
鄰家的屋漏
已經補好
水龍頭
都給關掉了
而我
愈來愈

我想
人家用膝頭做的事
我都不能
我都不能了
甚至
像用肘子一般地
碰開醜惡的東西
碰開世界
甚至
屈膝跪下
[收入淮遠:《跳虱》(香港:文化工房,2015),頁85-96。]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