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即時回響社會和大眾 別有況味和生存空間

張錦滿 | 2017-04-03 12:52:35 | 分享到

  【港人字講:張錦滿】王德威談到陳冠中《建豐二年》時,覺得超乎小說定義,我讀到後者回應前者說:沒有人規定小說怎樣寫的,感覺震撼(註1)。

  王德威乃當今世界級文學評論家,又是現代中國文學泰斗,飽覽世界文學作品,尚且會對一部小說感覺異樣,可知小說評論家就算怎樣廣讀天下作品,也總會遇到一本超出自己認知範圍。

  在閱讀範疇裡,大家(作者、讀者相關人等)總有個默契,在文學理論裡,小說有個定義,然而並不必認真去遵守,否則小說便沒戲唱,變不出新花樣來。幾乎沒有作家會根據定義來寫小說,所以其實任何理論皆備而不用。

  王德威對陳冠中該小說感覺異樣,嚇我一跳,因為今天香港小說,除了陳冠中幾部作品之外,其實還有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和丘世文《周日床上》亦不按牌理出牌,片段式,斷斷續續,沒有故事主線,人物皆神龍見首不見尾,神出鬼沒。批評家面對該兩本小說,是否又會感覺異樣呢?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首篇故事寫於1998年《純文學》(複刊)創刊號上。長年生活在香港,並了解此地文化出版的讀者皆會知道,香港寫作人多如街邊小販,「搵朝唔得晚」,第一篇刊登了,第二篇會在那裡刊登仍未知道,至於會否寫出第三篇,更是將來再算,因為故事內容元素還未出現。

  香港讀者,幼承庭訓,(自古以來),都接受小說作者開筆之後才想人物角色和情節,正如香港電影觀眾,亦習慣了導演在完成拍攝工作之後,在漫長剪接階段,才最後為故事定案,至於劇本有否寫出來,已並不重要,根本無人理會。

  理解到香港的文學出版環境,見也斯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推出,內裡收集十二篇作品,我沒期待(亦沒相信)作者構思完整才動筆寫他這個系列。至於書頁介紹說,全書以食物為主題,藉中環和屯門餐廳日常事,描繪香港90年代(後殖民過渡時期)社會情況和市民心態,帶出箇中男女情事,讓大眾都能看到社會某些被忽視角落的眾生相,那會是後創作,在寫作完成後總結出來的「理念」,即是香港電影界拍攝後才出現的「劇本」。

  自1950年代起,香港報章乃小說誕生最大園地,眾多作家在每天出版的報紙上寫小說,每天寫幾百至一千字,今天寫完不知明日事,更沒人知道會寫到甚麼時候會有個結局,因為編輯與老闆仍未決定其生死日期。

  在1965至1975年代,香港報紙副刊不少名作者可能一天寫四、五個專欄,傳說有作者一邊打「麻雀」一邊寫文,見到聽到想到甚麼便寫甚麼,故事裡面眾多角色皆會隨時現身,隨傳隨到。該類香港報紙連載小說,出現過經典場面,男女主角對話,在報章上連續講了十天,大概連作者和讀者都忘記了,他們兩人仍然站在舊樓房的樓梯底裡。香港報紙連載小說,其中一個模式乃「是日也」,每天即炒城市時聞,甚至出現新角色亦不奇,總之每日新鮮,此實乃香港文學其中重要類型,可謂香港文學珍貴傳統,如果外地嚴肅文學理論家對此不理解,無疑遺憾。

  像也斯這批於1950年前後出生的香港作家,在成長期閱讀過程裡,便活在這般創作的文字世界裡,並曾吸收其中養份。事實上,也斯亦早在中學、大學時期便為報紙寫稿,而在前往報館之的士上趕寫,已非罕見。

  來到1998年,香港社會各方面急劇轉變關鍵時刻,也斯在大學裡任教,可以容易發表作品,眼見時下畸形事情常發生,非以「是日也」模式來寫小說,不足以涵蓋香港有趣面貌,因此他開展以自己生活見聞為內容的獨特系列,順理成章。也斯認識人多,把耳聞目睹寫成文字,完全可理解。

  在《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十二篇小故事裡面,也斯至少描畫了40個人物,數目如此多,顯然在作者開筆之後才構思他們角色身份性格,而他們反複和穿插出現,甚至神龍見首不見尾,都為了遷就故事情景,因此就算情節發展沒必然性,亦無連貫性,而場景與故事內容性質變化無常,實乃「是日也」小說特色,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香港作家把眼前事作虛構發展,寫成「是日也」片段式故事,其實有道理,而且適當,因為如此模式,勝在容易捕捉香港這個急速變化、光怪陸離社會面貌,可讓大眾看到社會方方面面,而箇中情懷,亦易引起大眾共鳴。

  也斯關心社會,緊貼生活,觸及現實頗多不合理情景。但他保持讀書人性格與學者身份,月旦社會百態,從不動氣,絕不惡言。在該小說裡,他只剖開爛橙,展示敗象,只在不經意間,射出細眉細眼短針,給各方相關人等刺激一下。香港學院派寫作人,回應社會時事,大底皆如此,偶而發表幾句意見,至於可否起晨鐘暮鼓作用,非也斯這種文學家首要考慮。小說家政治上大底如此取態。

  這本小說集有十一篇故事,以食物為主題,多少新鮮有趣,藉中環和屯門餐廳日常事,描繪香港90年代(後殖民過渡時期)社會情況和市民心態,帶出箇中男女情事,讓大眾都能看到社會某些被忽視角落的眾生相,例如大學外籍老師垂涎茶餐廳裡的屯門少艾,這個學院八卦逸事,肯定首次曝光。

  丘世文的《周日牀上》,亦與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異曲同工。丘氏與陳冠中同創辦《號外》,從開始,他每期都以不同筆名寫各種文章,而由1979年8月開始,每期刊登《周日牀上》系列故事,直至1984年。該系列故事在80年代末,曾由博益草草結集成書。到2016年,經過細心編輯,重新結集,所以大家遲了十年有多才認真重讀,也算找到藉口。

  丘世文博覽群書,每天會到書局兩次,長期如此,他買書成狂,成為香港書界佳話。他經營會計公司,熟悉香港商情,而他也關心社會,於是他創作《周日牀上》故事系列,描繪1970至1980年代香港實況,乃順理成章。該書檢視和批評當時通俗文化、大眾價值觀,「叻仔」愛情觀和性愛觀,以及突顯上一代(1940年代父親)鄉間智慧與新一代(1950年代兒子)知識份子的矛盾。

  丘世文於1950困難年代出生,艱苦成長、勤力讀書,進入香港大學,繼而前往法國深造,然後逐步攀登社會階梯,可以創立自己公司。他的奮鬥經驗與閱曆,豐富得要在《號外》寫出來,與年青人分享,實在自然不過。

  《周日牀上》小說主角顧西蒙在大機構任高級經理,學問豐富、見識廣博,由他來自述,生動紀錄1979至1984年間當日香港社會各面眾生相,所涉及層面和範圍,觸及當時社會重點,而他談論社會、月旦人生各種事情,(其中多篇甚至不像小說,丘世文發表意見多過講故事),既包含真知灼見,亦不乏趣味。

  《周日牀上》沒有甚麼故事情節,一切內容只是主角自述。書裡面另外兩個主要人物:女友Mary和父親,其實一直沒有「出場」。有關他們兩人的一切一切,都是由主角顧西蒙回憶複述。敍述故事,只提事件,少了戲劇情節轉折趣味,當屬遺憾,但並非重要。

  這本小說集描畫香港1979至1984年社會面貌,不免令我懷念舊日「美好」時光。所謂「美好」,不只是指「香港經濟起飛」,而更是指「社會進階合理」:「普通家庭兒女勤力讀書,可從梯階爬到社會上層」。該本書字裡行間帶點傷感,但總體來說,在繪畫有秩序社會、美好人生。

  丘世文要說的話實在多,而在每月一個短故事的有限篇幅裡,既要顧全角色人物場景,又包含現實環境下做人做事道理,後世代青少年讀者,會可能未生興趣;還可能受年紀和人生經驗所限,未必全接收內容。今天青少年未欣賞《周日牀上》,非戰之罪。但其實該小說輕鬆並帶幽默,相當吸引,可以容易看出作者良苦用心,並可以聽到作者心中說話。

  2017年春節,鄭丹瑞電影作品《小男人周記3》上映,而丘世文在《周日牀上》書中後記裡,正批評社會「沉醉於小男人手記之類的媚俗讀本」。《周日牀上》正擔當對抗角色,因此在香港文化史上,有其重要位置。這本小說集值得重視,便在於它具歷史和社會參考意義。

  台灣《聯合報》副刊編輯瘂弦曾轉載書裡其中一篇《自作多情》。瘂弦乃台灣文壇泰斗,他提拔過香港作家也斯、西西等。他看上丘世文,我認為是「最佳恭維」。寫本文時,我特別重看該篇故事,確實獨特,很能代表《周日牀上》的丘世文,只有理性思考和人生閱歷豐富的作者才可寫出來。

  《周日牀上》和《後殖民食物與愛情》這兩本小說,不宜放在嚴肅文學脈絡裡來審視,它們不歸入該個文類。

  該兩本書以跳躍方式講香港小故事,源於此地1960、70年代報紙副刊專欄裡即日鮮短故事,卻又長篇連載。作者每天寫故事,對社會時事作即時反應,作者寫到某件事,情節上有需要時,便出現某個人物,事前沒細心鋪排,而事後也不著意交代他/她到了那裡去。

  也斯與丘世文這兩本書,多少承接「是日也」故事模式,因此看的時候,以此來切入,便更得其神緒。

  「前進進劇團」編劇與導演陳炳釗,曾把也斯《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搬上舞台兩次,他在重演時,才掌握到在舞台上呈現片段式故事的方法。他乾脆把9個演員從頭到尾安置在舞台上,很多時都站在台後方。他們每人都扮演4、5個角色。輪到某個角色出場,該個演員便走到台前演戲,到另一片段登場時,該演員便退回台後。舞台上,演員有戲便上前,而無戲便退後,正配合「是日也」這種小說的寫作風格。我認為,陳炳釗如此處理,合乎「是日也」神龍見首不見尾神韻。

  「是日也」小說藝術性無疑不高,至於藝術價值,亦不要太理會。其實它的意義在於對社會、對大眾即時回響。香港文化,一直以來都具即日鮮風味,延續、繼承、和發揚如此傳統,才具獨特香港色彩和精神,反而別有況味和生存空間。【101】

註1:關於王德威評論陳冠中小說的言論,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以下網站。
http://www.101arts.net/viewArticle.php?type=artsnews&id=2295&gid=74&auid=59
http://www1.master-insight.com/content/article/9259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1015-culture-talk-hknovel/

作者簡介
張錦滿,曾任多份刊物編輯,現為自由寫作人,範圍包括旅遊、高爾夫、藝術、演藝、電影、書籍等等。


101 藝術新聞網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新聞網站意見和立場。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