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跨界的香港故事,小確幸的社會抗衡——記「也斯漫遊:介乎本土與他鄉之間」研討會

張承禧 | 2018-03-12 23:06:33 | 分享到

雄仔叔叔講故事

鴛鴦式跨界——香港故事與也斯

  「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

  也斯的這句名言,已成為了香港論述中出現頻率甚高的大哉問,它之所以廣爲流傳,大概就是也斯說中了香港的處境。也斯提出的解答是:「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不同的故事,不一定告訴我們關於香港的事,而是告訴了我們那個說故事的人,告訴了我們他站在什麼位置說話。」表示「香港」總被不同立場的人塑造,但那些卻是非真實的想像。然則究竟什麼才是「真」香港?顯然也斯就是要擺脫「位置」,書寫真實的香港故事,而這故事,還需要香港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書寫。

  為紀念也斯離世五周年,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部、香港大學文學院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聯合主辦了「向也斯致意:詩遊異鄉」,並於2018年2月27日舉辦了「也斯漫遊」研討會,由蕭欣浩博士主持。研討會上探討也斯對香港本土的關注、多元文化的視野、創作特徵、對社會的回應等,回顧也斯為香港文學及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教授朱耀偉提到也斯書寫香港故事的其中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本土」(在地)與「他鄉」(國際)的融和:「把香港放置於國際,跨越了不同邊界。除了地域的跨越,還有學科之間的跨越,從而展示出後現代式的拼貼實踐,並呈現了香港的混雜性——鴛鴦式的特質。」可是,這種混雜性不是片面失真的香港想像,朱耀偉進一步說:「也斯反對那種東方主義凝視下的香港,他以平淡的筆觸書寫香港地方人事、跨越不同邊界、拆解各種二元對立框架,就為了理清香港的真貌,這也是也斯積極引進後殖民論述的原因。」

  為求進一步探索香港的前世今生,朱耀偉提到也斯晚期開展了一項大計劃,就是研究五十年代的香港:「也斯發現早於五十年代的香港,已經有著多種有趣的跨界碰撞,這是香港的特質,亦是也斯作品的重要特徵。」朱耀偉將也斯的研究興趣及其跨界書寫與香港特質連結,構成一幅香港故事的畫面。就如也斯的詩句:「當我說我們的時候,其實就是包括你了。」透過即席的跨界實踐,將也斯的讀者、不同地區的人,連結成多元跨界對話的種種可能。


向也斯致意展覽:詩遊異鄉

創作人的自我與日常

  胡晴舫是從台灣來港的作家,為了這次研討會的演講,重讀了《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發現自己與也斯同樣面對身份認同的問題,卻有著不同於也斯的取態。胡晴舫從創作人的角度回應:「『本土』與『他鄉』只是名詞,最重要的是追求自我。我本以為可透過認識外地來尋找自我,回到台灣時竟發現自己變成了異鄉人。」為了在千絲萬縷的「自我」與本土和他鄉之間,樹立寫作的立足點,胡晴舫認為作家必須誠實面對自我:「要追求真正的自由、獨一無二的個人,爭脫各種標籤,如國族、性別等方面的加鎖。」也斯跨界關注種種物事,胡晴舫卻認為自己是「透過不斷丟東西,來尋找自己的本質。」她認為這是自己與也斯的不同之處。

  胡晴舫再從創作的角度,回應朱耀偉對於「跨界」的看法:「也斯的『跨越』其實不是刻意捏造,『跨越』是每個人、每個香港人的日常,每人每天也在不自覺地進行各種各樣的『跨越』,也斯便將這種狀態書寫出來。」這種「跨越」不是激烈、衝突、具侵略性的情緒發泄,而是透過也斯樸素寬厚的語言,形成一種允許爭吵並存的態度,胡晴舫認為:「這體現了也斯和香港人誠實面對生活、一種『看得開』的香港生活觀。」也斯描繪的生活日常,讓胡晴舫想起「小確幸」一詞,她特別提到自己很討厭時下流行對「小確幸」的曲解,「而也斯筆下的『日常』,所描繪的生命的真實感,正是村上春樹提出『小確幸』的原意。」


橡皮圖章:也斯的詩再創作

遊走於時間與當代性

  朱耀偉和胡晴舫帶領觀眾跟隨也斯的腳步,遊走於他鄉、學術邊界,以至本土、日常與自我,都是橫向的「也斯漫遊」。至於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羅貴祥則分析,也斯的「遊」是否也可以是一種「時間」、縱向的漫遊?羅貴祥以〈除夕盆菜〉切入,談到九七、「時間」與現代性的問題。

  為理解〈除夕盆菜〉所呈現的萬花筒式拼貼,羅貴祥首先替觀眾回顧九七的氛圍。現時一些論述認為人們普遍對九七感到悲觀,事實上那時的香港正處於興奮時刻,「集萬千寵愛在一身」,有著多種多樣討論未來與改變的可能性,更有大量外國人對此地有著前所未有的興趣和關注。〈除夕盆菜〉寫的正是這樣的一種狀態,所以整首詩列出了不同立場的人的說法,從官方的歌頌,到民眾的祈願,社會充斥著無法停下來的亢奮。

  然而官方提出的「美好的明天」,確實預示了未來嗎?羅貴祥認為,事實是,當時的人根本無法知道未來,那些「明天會更好的。」並不真實。〈除夕盆菜〉寫新年倒數,以秒為單位,「三、二、一……新年快樂。新年快樂。」刻意寫出現代人的時間觀。羅貴祥表示:「這種進步的直線時間觀來自現代化,火車時刻表上的時間標準化(公眾時間),但實際的生活經驗(文學)不是這樣。私人(詩人)時間被壓抑、遺忘,而毀掉了多元共存的想像。」面對現代性的壓抑,羅貴祥認為:「〈除夕盆菜〉便透過書寫時間顛倒和多元經驗,寫出『遊』也是時間的漫遊。當九七是一種沒有選擇的歷史時刻,詩人便從大社會大歷史的時間中『遊』出來。」也斯沒有陷入九七的狂歡狀態,而以詩人的筆觸,抗衡命定的歷史時刻。羅貴祥表示,現在的人總害怕「落伍」,恰恰證明了也斯作品的當代性以及重讀的迫切性。

  由朱耀偉以文化研究的視野疏理也斯筆下的香港文化,到胡晴舫將朱耀偉提出的外在多元跨越,拉回到作者實踐自我的生活真實,羅貴祥再透過分析〈除夕盆菜〉,以小見大,提出了也斯對社會事件和現代性的另類回應,從而將作家的自我與社會互為隱喻。三位講者分別展示了三種討論也斯的方法,同時表達了今天重讀也斯的意義;這意義,在整個「向也斯致意:詩遊異鄉」的活動除了研討會,包括展覽:詩遊異鄉、活版印刷:活現也斯詩頁、橡皮圖章:也斯的詩再創作、午間音樂會、喝一口茶 淺嚐也斯、雄仔叔叔講故事等環節中又多元跨界地呈現了。【101】


作者簡介:
張承禧,嶺南大學中文文學碩士。現於出版社工作,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與中國現、當代文學,評論曾收入《本土、邊緣與他者》一書。


101 藝術新聞網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新聞網站意見和立場。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