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隨筆錄

在文化藝術的大花園遊走,可以結伴同行亦可孤芳自賞。但這個天花亂墜、色彩斑爛的大花園有時卻可能幻化成一個大迷宮,置身在裡頭而迷失方向,如有大師指點迷津頓時重臨花園。本欄目邀請城中名家隨隨數筆,希望能令各位拓闊思路、更進一步。

藝壇隨筆錄│一部靈魂的交響曲

田本相 | 2017-06-22 12:28:24 | 分享到

   【選文 田本相】袁立勳執導的《雷雨對日出》今晚首演了!

  這是一部塑造我國偉大的戲劇家曹禺的苦悶靈魂的交響曲。

  從標題看,似乎他要演出的是《雷雨》和《日出》的片段,而這部戲的創意在于透過曹禺創作《雷雨》和《日出》的片段,而要寫的是曹禺先生的苦悶的靈魂,他要講的是曹禺的故事。

  日本的一位文藝理論家厨川白村,曾經寫過一部名叫《苦悶的象徵》(魯迅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翻譯出版),他說藝術是苦悶的表現,文藝是苦悶的象徵。
曹禺,可以說是帶著苦悶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母親生下他三天,就患産褥熱失去。他一生都懷著這個巨大的傷痛度過的。還在童年時代,他就感受著孤獨和寂寞的悲哀。

  尤其是生活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裏,父親和繼母都吸鴉片,他說這個家猶如墳墓,死氣沉沉。他小小的年紀就躲到自己的心裏生活,苦悶膺胸。連他父親都說:“你那兒來得這麽多的苦悶。”

  在青少年時代,他聽到的看到的一連串的殘酷的世相:保姆段媽一家的悲慘的的遭遇,讓他知道在他家的高墻之外還有一個悲慘的世界;在他的父親的衙門裏,他親自看到把犯人鞭打得皮開肉綻的慘像;父親突然病逝,周遭的親朋的,一下子白眼相待,讓他倍感世態炎凉,讓他看到世人的真面目。

  這齣戲,就是寫曹禺這個苦悶的靈魂,是怎樣來體驗著、觀察著這個世界;寫他爲什麽要寫《雷雨》,寫他爲什麽要寫蘩漪,寫他爲什麽要講一個亂倫的故事!

  爲了講好這個故事,立勛幾乎調動了一切藝術的手段。

  他精心選取了《雷雨》和《日出》的片段,不但是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甚至是最具藝術感染力的;但它不單是展現曹禺這些片段的魅力,而是借這些片段,展現曹禺的靈魂,這才是它的魅力的所在。

  立勳,以其豐富的想像,寫了曹禺同劇中人物的交流,特意設計了叙述男、叙述女,,他們不但是叙述者,也是曹禺同他所寫的人物交流的“朋友”。幾乎動用了極爲靈活的手段,來展示曹禺的靈魂的隱秘,是相當深刻而動人的。

  另外,他創作方法也是別致的,他的劇本創作是立體的、動態的,他寫的不是純文本,而是將文本、形體同視像結合起來的演出本。這是一個導演的寫法。其中關于多媒體的運用,一定會增强視覺的衝擊力。

  顯然,立勳希望演出是一部詩劇。于是他不但將曹禺青年時代以及老年時代寫的詩,在全劇首尾加以呼應,使全劇籠罩在詩的氤氳之中,也會讓觀衆會帶著思索走出劇場。

  我很欣賞的,他給這部詩劇增添了音樂的翅膀。曹禺在《雷雨》中所用的巴赫的彌撒曲以及他曾迷戀的莫扎特的安魂曲的旋律,在劇中起伏回蕩。

  我祝賀它演出成功!【101】


101藝術新聞網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新聞網站意見和立場。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