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隨筆錄

在文化藝術的大花園遊走,可以結伴同行亦可孤芳自賞。但這個天花亂墜、色彩斑爛的大花園有時卻可能幻化成一個大迷宮,置身在裡頭而迷失方向,如有大師指點迷津頓時重臨花園。本欄目邀請城中名家隨隨數筆,希望能令各位拓闊思路、更進一步。

編輯的話│《集詩講憶》│陳健彬:詩詞是回應社會現實

藝壇隨筆錄 | 2021-02-08 17:25:19 | 分享到

  中國詩歌的黃金時期是唐代,詩壇代表李白和杜甫留下的經典名篇千古傳誦,他們的詩歌從內容到形式,對後世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依傳統詩歌體裁分類,唐代詩人新形成有規律固定形式的「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以區分漢魏六朝的「古體詩」。宋詞則是協樂形式的文字,其格律、韻位和聲調因音樂的要求而有更嚴格的規定。

  這本詩詞集的作者陳大銓師承曾克耑及何敬群兩位宿儒。當年任教於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及香港浸會學院中文系的曾克耑先生在文統上屬晚清的桐城派,在詩歌上屬與宋詩有深厚淵源的同光體。宗兄大銓讀浸會時有幸親炙曾師教授近體詩及何師教授詞律,畢業後將其所學在杏壇傳承,暮年沉醉於詩詞創作,在學院群組酬唱切磋詩藝。

  在退休的日子裏,大銓兄十分享受遠足遊園之樂,他愛把一草一木的觀察,對風雲變幻的感懷,和日常生活的隨想傾注入詩。我每次與他結伴同遊,都見他乘興作詩,為旅途增添雅趣。人需要有一點詩的情境和寄意,在我看來,大銓兄的詩用字簡樸,不尚虛妄,其遣詞風格處處體現克耑先生的寫史實、輸新理、用樸語的寫作精神。

  詩歌是情感和思想的載體,所謂詩言志是也。不過詩詞中的個人思想情感,不論表達方式如何簡約含蓄,總會不自覺地回應社會現實。我編輯《集詩講憶》的過程中,不時勾起自己對往事的無限回眸與追憶,作者對家國的闗懷也令我有感同身受的親切。

  作者在「詩後語」憶述他當年學詩的經歷與心得,並精簡説明如何學好分辨四聲和掌握近體詩的押韻方法等基本常識,對有興趣入門學習古典詩的讀者而言,當有一定的啟發和幫助。出版收錄作者近年創作的一百八十二首詩詞,無疑是很好的範例。

  鼓勵大銓兄出版詩集以饗讀者,以助推廣,一直是我的願望。庚子年適逢同儕結識六十載,情商得同窗潘廣謙和關柏林兩位跟我携手炮製雜文四篇,回顧協同義社的歷史兼記同學聯袂四處遨遊之樂,兼談中國傳統造園藝術,展現詩與文相映成趣的出版布局。

  玉成《集詩講憶》的出版,有賴同窗鍾信賢和潘廣謙兩位慷慨資助經費,設計師游達智先生及快樂書房潘麗瓊女士的襄助,還有香港聯合書刊物流的協助發行,謹此衷心致謝!

陳健彬
2020年 冬

https:// 網上購買(九折優惠)
#包本地郵費

作者簡介:

  陳健彬,原籍廣東番禺,是本港的資深藝術行政人員。曾營運香港話劇團前後凡二十七年,管理專業藝團及文娱場地的經驗豐富。亦曾出任多項公職包括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戲劇小組成員。現為民政事務局藝能發展資計劃專業顧問,香港話劇團名譽顧問,香港八和會館油麻地戲院埸地伙伴計劃督導委員會成員。
  陳氏早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歷史系,後取得中大教育文憑及香港大學藝術行政證書。近年師從粤劇红伶陳慧思學習曲藝。
  先後獲香港戲劇協會頒發「傑出劇藝行政管理奬」, 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勲章」及「銅紫荆星章」。

《集詩講憶》作者介紹

  陳大銓,終身愛主。資深教育工作者。在本港中小學從事教學工作凡四十年。歷任小學體育主任,訓育主任,教務主任,副校長。及後轉往中學任職中文科教員,二00五年退休時是該校的中文科科主任。
  筆者早年畢業於路德會協同中學(大坑東),柏立基教育學院(選修體育)。旋入讀香港浸會學院,主修中國語文及文學,副修中國歷史。1968-72經四年學習後取得畢業文憑。
  一九九二至九四年回校復修,取得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士學位。
  退休後愛遊山玩水,與中學及大學同學時相往還,一同旅遊。平日在家常閱讀,並重習詩詞以自遣。現仍為中學校董。

101藝術新聞網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新聞網站意見和立場。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